古典音樂給你的感覺是什麼?「老餅 (廣東話老土的意思)」?「High Class」?「悶」?相信以下這段「串燒」影片會讓你對古典音樂改觀。


[youtub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AsQulf0cVDY?rel=0]

集合古典音樂大成

香港節慶管弦樂團於2014年八月在網絡上上載了一段名《勁歌交響曲》的古典音樂影片,集合26首來自各個時期的作曲家筆下著名的古典音樂作品,例如「燈燈燈~鄧」這首最常被演奏的貝多芬第五交響曲命運;被用作香港賽馬節目主題曲的羅西尼《威廉泰爾序曲》;被改編成流行音樂和被用作鐵達時廣告音樂的霍爾斯特《行星組曲》和最後人人都會的貝多芬第九交響曲「歡樂頌。最吸引人注意的是其實每一段音樂都有著它獨有的故事,有些是作曲家以音符透露自己的情感與思想,有些是歌頌偉大的英雄人物和歷史事件 (例如:柴可夫斯基的《1812 序曲》便是紀念俄國在1812年擊退法國拿破崙大軍的入侵)。


本土化與年輕化

《勁歌交響曲》影片長度大概28分鐘,不但包含了二十多首古典樂的選段部分,團員們還去了不少香港特色的景點外景拍攝,拍攝過程中還需要處理不少大型樂器搬運。例如在橫渡維多利亞港的天星小輪演奏著向微風一樣柔和的《新世界交響曲》第二樂章,在最繁忙的金鐘港鐵站一字排開唱著莫札特的《安魂曲》,海洋公園水族館內的巨大玻璃幕牆演奏著優美的《行星組曲》,還有在直升機上一邊吹奏一邊在「石屎森林」裏穿梭,由此可見其影片製作規模之大。除此之外,許多香港本土特色的要素都放進影片之中,像是舊式的上海髮型店,「叮叮 (電車)」和週末賽馬日的馬場等等,成功地引發不少香港人的共鳴

HKFO

這麼近那麼遠

古典樂無處不在,只是你可能沒有注意到例如在電影和電視廣告的配樂常常用上古典樂。可是,許多人之所以抗拒聆聽古典音樂是不知該如何入手,首先對著一眾作曲家和演奏家的名字感到非常陌生,更數不清他們的作品,像是當談及喜愛的作曲家時許多人只記得莫扎特和貝多芬兩個名字。也有些初接觸古典樂時看不明白許多「專業用字」而感到困惑,例如在樂曲名稱上看見一連串不知是何意義的字詞,像c小調,降E大調,協奏曲,奏鳴曲,四重奏,賦格等等。還有有些人則認為古典音樂太冗長;重要的是,現代流行曲長度多數為三至五分鐘,但古典音樂長度動不動就十幾二十分鐘,更會分成幾個樂章,所以要求初接觸古典音樂要一氣呵成專注聆聽一小時馬勒的交響曲是十分艱深。所以,許多現代的音樂家和管弦樂團都嘗試把古典音樂包裝得更「平易近人」,吸引更多人關注和喜愛這種西方藝術音樂。香港節慶管弦樂團便能做到這一點,從《勁歌交響曲》的標題是 The Young Person’s Guide to HKFO 便可看見。

MUSIC

走進社區

筆者去年也曾到香港文化中心觀賞過他們的演出:《貝九﹒以後》,兩首曲目都是熱門的作品:布拉姆斯《第四交響曲》和貝多芬《第九交響曲》。而最初認識節樂是在去年從網上看見他們的「快閃」表演,地點是人來人往的沙田新城市廣場中央,並演奏一部分的貝多芬《第九交響曲》。先是指揮站在場中央,然後各聲部的團員輪流提著樂器和演奏,最後分佈在一樓和二樓的一百多人合唱團成員演唱德文的《歡樂頌》部分。

[youtub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uzKk7upkdE]

古典音樂「快閃」活動其實也曾發起過,以下影片是2012年西班牙的薩瓦德爾銀行紀念其成立130年所拍攝的活動,同樣是貝多芬偉大的《第九交響曲》。貝多芬一生創作了九首交響曲,而這首是他在1824年完成的最後一部和最為人所熟知的交響曲。《d小調第九交響曲》長達一個小時之上,在當時更首次在交響曲中加入人聲,第四樂章合唱部分的的歌詞是改編自德國詩人席勒的《歡樂頌》。有趣的是《第九交響曲》對近代的唱片科技影響重大,為什麼一片Compact Disc (CD) 的容量是74分鐘,而不是60分鐘或90分鐘?原因當時荷蘭的飛利浦公司與日本的Sony合作開發CD時,熱愛音樂的前Sony社長大賀典雄認為CD一定能夠容納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才可以,而Wilhelm Furtwängler福特萬格勒1951年指揮的版本為74分鐘,所以這便能解釋為何CD的容量是74分鐘。

[youtub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kbJcQYVtZMo?rel=0]

對於初接觸古典音樂的朋友,建議你們可以看2006年當紅日劇《交響情人夢》。故事講述一名在學校很受歡迎和有音樂才華的年輕人,從小便立志要當指揮家,但因小時候遭遇空難,無法克服心理障礙到維也納尋找他的恩師求藝,只好留在日本。直到後來遇見野田妹 …… 此劇使用許多古典音樂曲目,巧妙地結合把古典音樂結合到劇情。題材既新鮮又搞笑,後來更把故事搬上大螢幕,一度掀起日本和香港一輪的古典樂熱潮。

nodame

以下是稍微整理過的《勁歌交響曲》裡所用的選曲名單(如果有錯請指正,謝謝):

  1. 巴哈d小調托卡塔與賦格 (J.S. Bach: Toccata and Fugue in d minor, BWV 565)
  2. 奧爾夫《布蘭詩歌布蘭詩歌》 (Carl Orff: O Fortuna ~ Carmina Burana)
  3. 馬勒《D大調第一交響曲》「巨人」第三樂章 (Mahler: Symphony No.1 in D Minor, “Titan” – 3. Feierlich Und Gemessen, Ohne Zu Schleppen)
  4. 柴可夫斯基《b小調第6號交響曲》「悲愴」第一樂章 (Tchaikovsky: Symphony No.6 In b minor, Op. 74, “Pathétique” – 1. Adagio, Allegro Non Troppo)
  5. 柴可夫斯基《羅密歐與朱麗葉》幻想序曲 (Tchaikovsky: Romeo and Juliet, fantasy-overture for Orchestra after Shakespeare for orchestra in B minor)
  6. 貝多芬《c小調第五交響曲》「命運交響曲」 (Beethoven: Symphony No.5 in c minor, Op. 67 – 1. Allegro Con Brio)
  7. 拉赫曼尼諾夫《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第18變奏曲 (Rachmaninoff: 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 Op. 43 – Variation 18″ (Pennario)
  8. 德伏扎克《E小調第9號交響曲》「新世界交響曲」第二樂章 (Dvořák: Symphony No.9 in E Minor, Op. 95, B 178, “From The New World” – 2. Largo)
  9. 柴可夫斯基《降b小調第1號鋼琴協奏曲》第一樂章 (Tchaikovsky: Piano Concerto No.1 in B Flat Minor, Op. 23 – 1. Allegro Non Troppo E Molto Maestoso)
  10. 華格納《羅恩格林》第三幕前奏曲 (Wagner: Lohengrin – Prelude to Act III, “Wedding March”)
  11. 華格納《崔斯坦與伊索德》前奏曲 (Wagner:  Tristan und Isolde – Prelude)
  12. 埃爾加《e小調大提琴協奏曲》第一樂章(Elgar: Cello Concerto in e minor, Op. 85 – 1. Adagio — Moderato)
  13. 德伏扎克《E小調第9號交響曲》「新世界交響曲」第四樂章 (Dvořák: Symphony No.9 in e minor, Op. 95, B 178, “From The New World” – 4. Allegro Con Fuoco)
  14. 華格納《女武神的飛行》(Wagner: Die Walküre – “The Ride of the Valkyries”)
  15. 莫札特《安魂曲》(Mozart: Requiem in d Minor, K 626 – 3. Sequentia: Dies Irae)
  16. 羅西尼《威廉泰爾序曲》 (Rossini: Guillaume Tell – Overture)
  17. 柴可夫斯基《1812 序曲》 (Tchaikovsky: 1812 Overture)
  18. 威爾第《安魂彌撒曲》 (Verdi: “Dies Irae” from Requiem)
  19. 巴伯《弦樂慢板》(Barber: Adagio for Strings)
  20. 普羅科菲夫《羅密歐與茱麗葉》 組曲 (S. Prokofiev: Romeo and Juliet, Suite No. 2 for orchestra, Op. 64)
  21. 理查 史特勞斯《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Richard Strauss: Also sprach Zarathustra, Op. 30 – 1. Introduction)
  22. 聖桑《C小調第三號交響曲》第二樂章 (Saint-Saëns – Symphony No. 3 in c minor Op. 78 – 2. Allegro moderato – Presto – Maestoso – Allegro)
  23. 拉赫曼尼諾夫《第二號鋼琴協奏曲C小調》第三樂章 (Rachmaninov: Piano Concerto No.2 in c minor, Op. 18 – 3. Allegro Scherzando)
  24. 霍爾斯特《行星組曲-木星》 (Holst: The Planets, Op. 32, H 125 – 4. Jupiter, The Bringer Of Jollity)
  25. 韓德爾《彌賽亞》 (Handel: Messiah – Hallelujah Chorus, HWV 56)
  26. 貝多芬《d小調第第九交響曲-合唱》第四樂章 (Beethoven: Symphony No.9 in d minor, Op. 125, “Choral” – 4B. O Freunde, Nicht Diese Töne)

 

若喜歡我的文章,不妨到我的網站主頁:simontamhk.com

也歡迎讚好我的Facebook專頁:www.facebook.com/SimonTamStudio